最近半年,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消费行为。

其实我买东西的频率比较低,但哪怕如此,我还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当我花钱去购买一个东西的时候,这一购买行为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?

先直接说结果吧。我现在更倾向于这样的一种购买原则:

  • 关注耐用性
  • 关注社区
  • 关注物品本身是否可拆解和修补

其实我并非一直都关注这些东西的。我曾经也是把物品的价格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,也曾因此而买了不少能用但质量不高的东西。这些东西有个特点,就是它勉强可以使用,用起来虽然不是特别爽,但基本的功能还是有,只是通常其寿命也比较短,但因为实在是便宜货,所以丢了也不心疼。

但是这样有一个坏处,就是容易制造垃圾。而且其实我每多买一个这样的物品,实际上就是在传递一个信号:我需要这样的东西!但事实上,这样只会带来一个恶性循环,就是次等的东西长期占据市场,而那些真正优质的东西则反而“消失”了。

但假如我们可以优先考虑物品的耐用性的话,就会发现,我们将优先关注一个东西它是否能反复使用,几年乃至几十年。其实我们的父辈他们买东西的时候确实是会考虑这些问题的,但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似乎把这样的思维习惯弄丢了。非常可惜。

最后一点,关注东西本身可否被拆解。其实主要是针对硬件的东西,例如电脑和手机。其实说的是 Maker manifesto 里的第一点,假如一个东西你不能打开它,那实际上你并不拥有它。面对越来越多的硬件lock-in, 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心态。



Published

20 November 2012